发布时间:2024.03.27 浏览量:1373
患者郝某,男,55 岁。2022 年 3 月因大便性状改变在我院胃肠外科就诊,完善检查,肠镜提示:直肠癌。并在我院手术治疗,术后化疗6 周期。化疗后出现大便次数增多,大便量减少,粘腻不爽,排便困难,排气较多,排气时有漏便现象,肛周潮湿,乏力,饮食可,睡眠差,小便正常。遂就诊于我科。初诊:患者大便次数增多,大便量减少,粘腻不爽,排便困难,排气较多,排气时有漏便现象,肛周潮湿,乏力,饮食可,睡眠差,小便正常,舌质淡,苔白腻,脉滑。
中医诊断:肠蕈,湿邪下注。
治法:温阳利湿。
方药:黄土汤加减:
白术 12g 淡附片 10g 地黄 15g 黄芩 10g,
阿胶 6g(烊化) 灶心土 30g(包) 防风 9g 槐米 10g
黄芪 30g 柴胡 6g 升麻 6g
二诊:患者大便次数减少,排便不成形,排气时漏便现象减少,仍有排不净感觉,排气减少,体力较前改善,余无不适,舌脉同前。原方加:车前草 15g,14 剂。
三诊:大便次数正常,未诉漏便,无肛周潮湿,未诉乏力,饮食可,睡眠可,舌质淡,苔薄白,脉濡。方药调整如下:党参 12g,茯苓15g,槐花 9g,地榆 9g,葛根 10g,黄芩 6g,黄连 3g,柴胡 9g,升麻6g,盐补骨脂 10g,制吴茱萸 5g,肉豆蔻 5g,五味子 6g,生姜 6g,大枣 10g,白花蛇舌草 15g,半枝莲 15g,14 剂。
患者一般情况可,恢复体力劳动,无明显不适,此后每 2 周来解老门诊调整方子 1 次,以健脾利湿,健脾理气为指导,兼顾温肾升阳,至今,患者无不适,定期复查,病情稳定。
按语:患者系湿邪下注日久,稽留不去,而成湿毒,化为肠蕈,侵害人体。治疗上:强调“脾胃为后天之本”,在消化道疾患治疗过程中,健脾为第一要务,脾喜燥恶湿,消化道恶性肿瘤需常常利湿、化湿、渗湿、燥湿,根据疾病轻重选用不同祛湿方法,利湿可选用车前草、泽泻、瞿麦、萹蓄等,利湿需补中气,能加强利湿作用。化湿可选用芳香化湿药物如:藿香、佩兰等,化湿过程若得稍稍温煦,效果佳,可用小剂量温阳药物,起到拨云见日,除氤氲之雾气。渗湿可选用茯苓、砂仁、豆蔻等健脾渗湿之品。健脾以加强“土”的受承作用,使湿邪下渗。燥湿则选用温燥之品,如:干姜、肉桂、附片等,加强阳光照射,使湿邪散发。另外在消化道肿瘤患者的诊疗过程中重点关注患者“能吃饭”“能排便”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。